为深入贯彻落实各级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工作部署,保持和强化我区日用瓷产业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决策部署,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效为中心,提升日用瓷产业优势,引导陶瓷产业加快实现绿色化、集群化、园区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区日用瓷产业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主导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配套供给优、支撑体系全、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日用瓷产业规模和效益均居全国前列,产值突破100亿元,吸纳集聚人口10万人。
三、发展原则
(一)坚持集聚发展原则。坚持产业集聚和退城入园,按照集约发展、智能生产、品牌经营和规划为要、园区为先、龙头带动的要求,建设总部经济区、陶瓷生产区、仓储物流区、文旅休闲区,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服务优良的产业发展集聚园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原则。严格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强制性标准,以国宴瓷、骨质瓷、艺术瓷等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倒逼低效落后产能退出,推动陶瓷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三)坚持创新驱动原则。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增强产业研发能力,以创新促转型,以创新增效益,通过“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和技术改造,实现陶瓷产业向高端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
(四)坚持整体推进原则。既要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企业转型升级,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实现重点突破;又要运用多种方式,开展产业转型升级宣传活动,普及相关政策、知识,形成行业整体推进转型升级的共识。
四、发展重点
(一)实施产城共建工程
一是加快园区规划。总体规划占地4000亩的日用瓷产业集聚区,北至宝泉路,东至南涑河、206国道,南至南外环,西至高新区。其中,先行启动高新区以东、园区路以西、文化路以南、朱陈桥东西路以北区域,占地1000亩,作为启动区、核心区进行规划建设。积极与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知名规划团队对接,科学划分生产、生活、研发、物流等功能板块,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友好的园区。
二是完善基础配套。前瞻设计,统一供给,加快总部办公、专家公寓、交通路网、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为引企入园、亲商安商创造条件。
三是强化服务配套。加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一物业管理,构建大物业、大安全、大环保服务格局,对产业业态、生产工艺、建筑密度、外观风貌、物业管理、安全环保及耗能标准等,制定完善相关规范,建立入园企业一站式、快捷办理相关手续的机制,让企业腾出精力加快项目建设。
(二)实施产业集聚工程
一是鼓励企业退城入园。对园区外企业,通过宣传引导等方式,鼓励企业入园发展。对新引进企业,制定准入标准,禁止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技术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的项目入园。
二是支持企业原地改造。鼓励支持园区内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厂棚翻建等方式,对厂容厂貌进行改造提升,新建厂房按照相关规范,科学利用高空、地下空间,建设复合式、标准化厂房,最大程度集约节约用地,确保亩均税收不低于20万。
三是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大力扶持引进、壮大一批泥料加工、陶瓷模具、装备制造、制釉、花纸、包装、设计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不断增强区域产业的发展活力。扶持培育一批研发、物流、营销、报关等关联产业,打造集产、学、研、展、售、文旅为一体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三)实施产能优化工程
一是支持企业绿色化生产。以陶瓷原料和陶瓷烧成两大工艺为突破口,推进技术创新。陶瓷原料从专业化生产入手,积极组织各种高中低温原料的技术攻关,逐步实现原料生产标准化、系列化、精制化;推广烧成新工艺,引进节能、高效、环保窑炉,注重并加强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力度,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老旧生产线。以安全生产、固废回用、余热利用、废水处理等领域为重点,应用减污、节水、节能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二是支持企业智能化生产。鼓励企业引进智能检测仪、自动生产线等先进设备,采用智能3D打印、喷墨、窑变、移印等先进工艺、先进技术,建设“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加快引进、培育发展陶瓷装备制造产业,全面提升产业链水平。
三是推进产能高端化生产。坚持外引内培,围绕产业链、研发、原料、产品品牌等引进1-2家陶瓷行业龙头企业,建链、补链、强链。支持部分有影响力、有示范带动作用、产品工艺在全国处于引领或标杆位置的企业先落地、快提升、早见效。支持银凤、宏顺、鼎泰等一批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中型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规模企业、推进一批“小升规”企业进驻园区。
(四)实施产品提档工程
一是加强陶瓷品牌建设。支持信誉度高、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前景好的陶瓷企业申报名牌、各级质量奖,给予相应奖励支持;鼓励帮助企业开展商标注册、进行品牌宣传、与国外著名品牌合作,开展自有品牌出口或者联合品牌出口;集中招引一批外贸公司进驻,抢抓“一带一路”机遇,主动融入日韩、欧美市场;由市场监管、工信、商务等部门联合成立品牌服务运营机构,全力争创中国质量奖、省政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等奖项,打造罗庄陶瓷品牌信誉。
二是推进陶瓷工业旅游。借鉴陶溪川文化创意产业园,推动陶瓷与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深入挖掘本地工业旅游资源,通过创建陶瓷产业特色小镇、陶瓷博览馆、陶瓷创意园等旅游产品,努力将罗庄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旅游目的地。
三是加强对外宣传交流。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多渠道搭建企业展示展销平台,推动优质陶瓷企业“走出去”参展。加快陶瓷展览场所及商城、仓储、物流、电商直播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积极争办国家级陶瓷展会、拍卖会、研讨会、发布会、行业会议等大型会议,提高罗庄陶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实施创新驱动工程
一是深化校企合作。园区成立产学研机构,加快完善以企业为核心、院校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文旅合作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与景德镇陶瓷大学、银凤陶瓷技校等开展校企合作,成立陶瓷技工学校,实施“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输送一线技工人才。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实训研学基地,及时转化科研成果,推动罗庄日用瓷在生产智能化、产品结构多样化、装饰手法多彩化方向发展。
二是强化人才保障。加大对各类各层次陶瓷工艺美术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工人等产业人才的引进。严格落实人才奖励机制,在科研经费、医疗、社保、子女上学、配偶就业、职称申报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建设职工公寓、廉租房、专家公寓,为企业人才、职工提供住房保障。
三是培育引领型企业。推动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在技术标准、关键技术、专利保护、成果孵化转化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技术创新联盟、知识产权联盟,政府给予一定奖励支持,进一步提升罗庄陶瓷的核心竞争力。
五、发展保障
(一)强化组织保障。区级成立专班,罗庄街道为实施主体,对接区工业统筹协调线领导小组,制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科学确定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各部门、单位按照各自职能加强配合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政策保障。落实中央和省、市、区鼓励支持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特别是《关于支持新时代新阶段罗庄区本土企业再创新业再建新工的九条扶持激励政策》;对优质陶瓷企业在做大做强、土地指标、融资信贷、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品牌创建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重点扶持。
(三)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形式宣传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先进经验,放大示范效应。鼓励公众积极支持和参与转型升级工作,营造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优化服务环境。从“抓环境”入手,积极为日用瓷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优化发展软环境。利用区、街道领导联系帮扶企业等活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以点带面、特事特办、因企施策、因地施策、多措并举,建链、补链、强链,形成有国际(日韩)影响力的日用瓷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