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5656”行动计划,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全面起势,富强和美新罗庄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综合
初步核算并经市统计局审核,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5.4亿元,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7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22.37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175.26亿元,增长8.0%。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92:54.85:43.2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0.6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2%,同比提高0.36个百分点。税务部门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1%,同比提高1.02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区粮食总产量15.15万吨,较去年增加0.14万吨,其中夏粮产量6.98万吨,秋粮产量8.17万吨。粮食亩产425公斤,亩产较去年增加4公斤。全区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77亿元,增长3.3%。其中,农业增加值3.76亿元,增长3.4 %;林业增加值0.44亿元,增长7.9 %;牧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7%;渔业增加值0.37亿元,下降0.4%。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69万亩,较去年增加0.02万亩。
牧渔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区生猪存栏9.47万头,增长0.6%;牛存栏0.57万头、羊存栏0.75万只、家禽存栏52.9万只,分别下降12.9%、0.1%、7.1%。全年生猪累计出栏21.54万头,增长4.5%;牛出栏0.25万头,下降73.8%;羊出栏1.06万只,下降22.3%;家禽出栏227.68万只,增长13.3%。肉类总产量2.05万吨,下降7.0%;禽蛋产量0.29万吨,下降38.2%;奶类产量1.19万吨,下降49.4%;水产品产量1306吨,下降70.1%。
现代农业获得新提升。新建2处优质农产品基地,提升优质农产品基地4万亩,以华兴生态农业园、帝得农牧产业园为代表的农业园区初具规模。重点培育册山帝得农牧产业园“青荇”、益龙莲藕基地“佳人佳藕”等2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庆苗草莓在16届中国(临沂)草莓文化旅游节暨中国·临沂草莓·大会上荣获“水果皇后”称号,“沙沟芋头”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省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1家、市级3家,册山街道获批市级农业“新六产”示范乡镇;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家、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处。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新发展农民合作社30家,总数达到542家,其中培育市级示范社3家;新发展家庭农场21家,总数达到91家,其中新发展省级示范场1家,市级示范场1家,市级以上示范场总数达到5家。新增2家省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29家。
农机总动力为18.6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490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664台;联合收割机达到1129台。全区农机综合机械化率为87.5%。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6%;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6%;利税同比增长32.6%。八大主导产业(冶金、机械、食品、木业、化工、医药、建材、纺织)完成总产值320.08亿元,同比增长16.5%。“四新一高”(医药健康、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154.45亿元,同比增长43.2%。累计总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至36家,完成总产值390.15亿元,同比增长29.1%。
建筑业呈现下降态势。全区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3家,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9家,劳务分包4家,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76亿元,下降4.7%;有2家建筑企业产值过亿元。全年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6.17万平方米,增长9.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0.48万平方米,下降2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为稳定。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同比下降84.6%,第二产业同比下降13.8%,第三产业同比增长20.2%。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3.7%,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54.6%。
全区44个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额39.92亿元,同比增长28.1%。商品房销售面积106.7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0.3%。商品房销售额66.09亿元,同比增长71.2%。其中,住宅销售额61.39亿元,同比增长66.7%。
五、国内市场和外经外贸
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2亿元,同比增长8.1%。201家贸易企业完成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68.59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1.09亿元,同比下降4.6%;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56亿元,同比下降10.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4亿元,同比下降5.8%。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7.1亿元,增长2.7%。其中,出口额26.4亿元,增长6.6%;进口额0.7亿元,下降57.3%。全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1561万元。全区到位区外资金71亿元,涉及招引项目88个。
六、财税、金融、保险
财税收入增长向好。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01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税收收入22.45亿元,同比增长22.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3.5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94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民生支出17.64亿元,占总支出的73.7%。
税务部门收入完成45亿元,增长22.4%。
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5.59亿元,比年初增加29.5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44.44亿元,比年初增加19.2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6.46亿元,比年初增加31.35亿元。
保险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65395万元,增长11.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886万元,增长20.9%;人身险保费收入38509万元,增长6.0%。支付各项赔款16147万元(不含满期给付支出),增长2.4%,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3648万元,增长11.3%;人身险赔款支出2499万元(不含满期给付支出),下降28.6%。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扎实推进。全区投入校建资金0.97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10万平方米。全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5%。义务教育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共招收小学新生11052人,初中新生7941人,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3%,小学、初中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8.6%。中职学校招生1159人(不含技工学校),在校生4285人。文体比赛成绩显著。在第三届山东省中学生社团辩论赛决赛中我区摘得冠军;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暨2018世界青少年机器人邀请赛中,高中组机器人综合技能项目比赛获得全国二等奖;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篮球比赛中摘得亚军;全国第22届“七巧科技”总决赛中,我区共有18所学校选拔的123名学生参赛,其中七巧板比赛,一等奖40人,二等奖40人,美画板一等奖11人,二等奖6人;在第13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喜获全国一等奖。
科技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全区科技研发经费总投入10.05亿元,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为2.86%,提高0.01个百分点。获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省级11项、市级6项,共获得科技无偿资金678万元。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临沂市科学技术奖6项,其中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加快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全区新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新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市级众创空间1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年末,全区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研发平台29家、市级研发平台33家。全年共申请发明专利108件、增长10.2%,授权53件、下降22.1%。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15件,居全市第三位。
八、文化、旅游、卫生
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改造、提升8个街镇综合文化站、57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0个社区级村情民俗展室。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文化进社区活动、区第十九届民间秧歌会、主题灯会庙会、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第二届文化惠民消费节、首届农民丰收节和第十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238场次;开展传统节日纪念、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104场次;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350余次。创作《归来》、《拆迁还建,共建美好家园》等优秀作品,柳琴戏《归来》在全省49家优秀庄户剧团展演中以第3名的成绩获“网络人气奖”。
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区共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同比增长9.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同比增长9.7%。
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共有公立卫生院5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处(3处中心、4处站)、村卫生室237处,乡医824名。全区拥有医疗病床1536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71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340人,执业护士1547人。
九、市场管理、安全生产
市场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区共有市场主体49445户,注册资本(金)744.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5%、44.1%;新登记市场主体10780户,同比增长54.3%,新增注册资本(金)212.29亿元,同比增长31.8%。办理动产抵押登记89件,助企融资14.96亿元。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第七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山东天元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获山东省服务名牌,实现该项零突破;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兰索拉唑和山东华盛农业药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自走式高地隙喷雾装备2个产品被评选为山东名牌产品,有效期内山东名牌累计达到7个。临沂双福建陶有限公司获临沂市市长质量奖提名奖,山东佳宝陶瓷有限公司获得临沂市市长质量奖个人奖提名奖。
强化标准引领。山东华盛农业药械股份有限公司获3项临沂市标准创新贡献奖。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区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起,死亡6人,受伤17人,直接经济损失831.4万元。
道路交通事故7起,死亡5人,直接经济损失2.61万元。
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6.31,同比改善7.7%,优良天数198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四项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物密度分别改善10.9%、8.1%、23.1%、2.2%。5个市控河流断面综合达标率93.3%。
城乡建设扎实推进。敷设供热主管道2.6公里,新增供热面积80万平方米,全区供热普及率达到57%;敷设燃气管网52公里;敷设污水管网36.79公里。完成罗六路、青河南路、湖东路等16条道路路面修补5500平方米,人行道修补4500平方米。建成区绿化率32.87%;绿化覆盖率34.95%;人均绿地面积14.13平方米/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8%。
十一、居民生活
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01元,同比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74元,同比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19元,同比增长8.2%。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本公报按照“下算一级”的原则,所涉及统计部门数据以市局反馈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