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1、激发经济建设“新动力”。一是经济运行平稳有力。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亿5623.2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12万元;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6000万元,同比增长29.52%;固投3亿2802万元,同比增长81.23%;技改投资1亿4540万元,同比增长98.61%;规上批发额7218.8万元;零售8682万元;新建项目14个,完成5家科小企业培育入库工作。二是招商引资蓄势发力。招商引资新建项目14个,累计到位资金2亿8192.5万元;新建先锋机械年产10万台电动汽车充电箱项目、山东邺粮预制食品生产加工项目、临沂市善民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500万件工艺品项目、临沂安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改造提升工程项目、盛世达管道年产5.62万吨塑料管项目等区重点项目6个。三是“飞地经济”乘势借力。把飞地项目落地作为全镇第一工作议程高位推动,充分利用飞地政策东风,解放本地企业思想,鼓励本土优秀的企业家到开发区办厂拓产,确立开拓“谋划在黄山、孵化在园区”的产业融合和项目培育新路径,目前,已落地临沂通佳年产50万套新能源工程机械轮毂项目。四是园区打造靶向聚力。积极推动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相关方案已报自然资源部备案,等待落图,获批后可设立镇级小微产业园区,园区可容纳相关企业60余家,融合基业箱、紧固件、家居金属工艺品等金属加工产业,以此打造江北最大的基业箱生产装备基地、鲁南最大的紧固件生产基地和高端家居金属工艺品生产基地。
2、擦亮乡村振兴“金招牌”。一是环境治理绘就乡村宜居画卷。紧盯农村发展环境问题,集中开展卫生连片整治,重点开展入村道路、背街小巷、垃圾桶周边和“五堆”的清理行动,累计发动群众4.3万余人次,投入车辆机械4000余台次,清理“五堆”1200余处,清理各类垃圾杂物7520余吨,补植及新规划建设绿化2.2万余方,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文旅深耕解锁乡村旅游热潮。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和民宿旅游资源,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旅元素巧妙结合,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形象。乡遇·东蔡、乡遇·半山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94万人次,举办活动64场,实现收入83.7万元。三是特色农业赋能乡村发展优势。引进新翎丰农牧肉鸡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计划投资6.5亿元,目前,一区占地2.4万平方米的12跨标准化养殖棚主体已建设完成。项目建成后年出栏肉鸡1500万只,年营业收入4.5亿元,提供工作岗位300个;联动地泽果蔬采摘、润丰园生态种植、硕丰园草莓基地等项目,发展阳光玫瑰、东蔡苹果、珍珠油杏、树莓等特色农产品采摘活动,推动本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四是柳编品牌打造乡村非遗名片。充分挖掘东蔡村“中国柳编艺术发源地”的品牌优势,在东蔡村打造柳编体验馆,让游客在体验中传承非遗特色,全年累计开展柳编主题研学活动20余场,接纳游客600余人,柳编纪录片《编物由心自然传承》被临沂综合频道报道;着力推动传统柳编“跨界”变革,《宠物经济升温传统手工业焕新提级》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报道。
3、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一是全民遍访倾听民声。将全镇划分144个网格,全镇机关干部、村干部、网格员按照“边收集、边回应、边解决”的工作原则,开展“民声入我心”遍访活动,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全年累计走访31个村1万余户,收集并解决问题700余条,变“事后处置”为“提前防范”“抢答”民众诉求,实现全年“12345”热线工单降量24.82%。二是困难群体充分保障。遵循“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服务宗旨,累计完成镇级临时救助56人次14万元,低保户295人,共发放资金228万元,特困供养共计164人,其中分散供养人员130人,发放分散供养生活费151万元,分散护理费57.6万元;集中供养人员34人,发放集中供养生活费43万元,发放集中护理费16.8万元,为31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发放资金55万元,新增五保、特困户34户。三是微笑行动温暖人心。坚持“行微薄之力,赢百姓笑意”理念,镇人大携手黄山镇卫生院、汤庄骨科医院开展义诊活动2场,发放各类健康教育册200余份,发放慢性病治疗药物50余盒;携手黄山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罗庄区沂蒙义工协会开展“粽情端午节,情暖环卫人”志愿服务活动,发放粽子、八宝粥、茶叶蛋100余份。四是文体教育展现风采。坚持以校园建设为着力点,持续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教师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2%,本地生源保有率大幅提升,不断由“外流”向“回流”转变,学生数量累计增加500人,我镇学校先后荣获罗庄区第十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优秀组织单位、临沂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山东省第五批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等荣誉称号。五是多彩活动润泽乡风。因村制宜举办趣味运动会、志愿服务大集、童心迎国庆、重阳长寿宴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46场,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5场,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各类榜样评选,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126人,“最美庭院”137户,带动群众由“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实现了村风民风的持续向好。
4、撑起社会稳定“安全伞”。一是聚焦安全生产,开展排查整治。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共排查整治安全生产事故隐患8000余项,其中重大事故隐患52项;责令停业整改3家,关闭取缔5家。累计排查电气焊作业企业280家次,新增持证作业人员42人;排查涉有限空间企业62家,有限空间132处,整改隐患260处。二是紧扣社会稳定,推进矛盾化解。聚焦群众诉求,坚持“三到位一处理”,做到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并举,对上级交办的3件急难重信访案件进行集中攻坚,截至目前累计化解2件,有力推动了全镇信访形势稳中向好。三是守牢水域安全,保障生命安全。调整优化专职巡河队伍98名,明确人员专职、严禁村干部兼任;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在镇域内3条主干河流、4个重点坑塘周边设置巡更点42处,实现重点水域巡更全覆盖,确保巡河动态能够做到实时、精准掌控;坚持“监管看护、隐患排除”两手抓,紧盯重点区域,在危险水域下河口设置警示标识180个、防溺水公示牌40个、配备救生圈56个、救生绳56根、救生衣300余件、救生杆58个,在易落水点设置大型警示教育展板18块,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发力,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四是落实耕地保护,规范建设秩序。用好违建办、村干部、网格员三支队伍,做好巡查管控工作,累计拆除整改拆除违法、违规建设20余处,补充矿坑隐患警示牌21个,整改撂荒地图斑134个,盘活撂荒地2000余亩;整改完成2024年耕地“非粮化”问题263宗728亩;完成2024年耕地“非农化”问题16宗25.91亩;完成2024年度耕地恢复面积3304.13亩,恢复面积居全区第一。
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1、激发产业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加速项目落地开工。推进鼎森工艺品智能化提升改造项目,利用飞地经济政策,保障山东环宇节水灌溉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亿平方直接涂层刀刮法膜结构复合新材料项目、临沂通佳年产50万套新能源工程机械轮毂项目开工达产。二是促园区建设升级。高标准打造黄山镇金属工艺低碳升级引导区园区,加速华跃智能化标准化改造项目、新翎丰农牧年出栏1500万只肉鸡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盛世达管道年产5.62万吨塑料管项目、澳威二期智能化提升改造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强化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投资额。
2、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品质内涵。一是聚焦工作重点。力争于五一节前完成舒官庄桥梁建设,协同罗开集团推进镇水系贯通工程,同步实施藕蒲沟三控闸等14处水闸新建工程,整修武河湿地—李官庄外延道路3.5公里及安泰路400米,共计6000平方米,优化交通循环网络,实现镇域公交线路闭环运行。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力争于6月份前完成沂河流域(黄山镇段)小微湿地群水质净化工程,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二是强化调度督导。扎实推进2025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项目。目前已向区乡村振兴局提报7项审批项目,涉及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总投资约1400万元。待审批通过后,将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跟踪调度,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切实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和综合效益。三是整治人居环境。积极组织“房前屋后清洁”活动,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整治过程中,注重彰显村庄特色,保留乡村风貌,对村主要道路进行美化绿化提升,计划每村种植养护1000余株月季,规划建设15处村级口袋公园,完善提升7处村级公厕。同时,加强对环卫公司、公益性岗位的统筹协调,确保垃圾桶、垃圾清运车、中转站“三位一体”机制正常运行,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3、创新治理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是优化工作机制。持续优化“12345・临沂首发”工作机制,坚持抓早抓小,落实日分析、周调度、月总结制度,完善闭环办理程序,创新工作方法,充分运用“群众听证”“说事拉理”“人大代表进首发”等方式,将“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贯穿于工单办理全过程,确保响应率、满意率、解决率达到规定标准,切实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推进“三资”清理。集中攻坚推进“三资”清理工作,采取“催缴、诉讼、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加强纪检、公安、司法、经管等部门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营造高压态势,依法依规清理各类资产资源,盘活集体资产,壮大村集体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完善网格体系。进一步织密村级微网格布局,合理划分网格范围,明确网格职责,充实网格力量,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基层网格化治理新格局。接续开展村级遍访活动,实现网格化全覆盖遍访,及时了解群众诉求,排查矛盾隐患,提升矛盾隐患排查调处能力,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是促进村级增收。以村级增收为治理主线,多措并举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提升现有合作社运行水平,扩大合作社覆盖面,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深入挖掘谢官庄村金蝉种植等特色产业潜力,跟踪共富工坊建设,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微产业,推动以村级项目带动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确保全镇自然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标,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二是严守安全底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攻坚行动,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加强沿山7个村、1.2万亩森林的防灭火值班值守工作,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同时,抓好防汛、防溺水、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秸秆禁烧等工作,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安全意识,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演练,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三是筑牢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持续保持对违法建房、违法占地的整治高压态势,加大巡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确保违建零新增。坚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执法监管,确保年度耕种面积稳定在1.9万亩以上,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强化责任担当,加大治安巡防力度,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对重点案件实行工作专班制度,通过多部门联动,实现化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5、打造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一是优化规划布局。以黄山镇南部片区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突出“花红柳绿”的特色理念,结合镇域实际,科学合理进行空间规划布局,构建近郊花木农旅、生态康旅和民俗文旅有机融合的新型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和引领。二是深化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内涵,还原乡村传统生活场景,如烙煎饼、蒸馒头、腌咸菜、点豆腐等,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同时,打造研学中心、果蔬采摘园、欢乐牧场、精品民宿、帐篷酒店、露营基地等多元化旅游项目,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做强特色产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聚焦效庄树莓、东蔡苹果、峰山油杏、蜜薯、地泽果蔬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硕丰轩草莓、猕猴桃、三文鱼等特色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范提升家庭农场发展,按照规模适度、设施完备、带动性强、示范性好的标准,统一规划打造家庭农场示范带,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力争创建2个省、市级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提升特色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夯实农业基础。明确3万余亩高标准农田管护责任,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日常巡查和维护,确保农业设施管护到位,功能充分发挥。注重人才培育,积极申报2—3个“沂蒙乡村之星”“齐鲁乡村之星”,吸引和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三品一标”认证或基地品牌认证5个,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认可度,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