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的环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上,也体现在公众环保意识的显著提升和环保政策的深入实施中,2025年我们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各项方面整体情况
(1)大气方面
2024年罗庄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综合指数4.23,全市第5,五区第2,改善率5.6%,全市第1,优良天数251天,同比增加13天,重污染天数3天,同比减少5天。350家工业企业纳入减排清单,4家企业获重污染天气应急豁免。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851户,推动“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取缔“散乱污”企业11家,散煤经营网点煤质检测300余次,取缔3家。
(2)水环境方面
2024年1—11月,全区两个省控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指数为7.06,完成“消Ⅴ类”水质考核目标,并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县区水环境质量指数改善率为12.2%,改善率全省第11名,全市排名第1。形成“1+8+8+1”工作联动机制,排查440家工业企业,推进32公里雨污管网改造,提升武河湿地入水水质。
(3)土壤方面
污染治理稳步推进,成立专班、分类施策,29个地块逐个研究解决路径,已完成调查5个,进行风险评估1个,开展调查3个。
2024年内,我局共收到125件信访问题,已办结122件,29个移交清单问题已办结23个,16个督察报告反馈问题已办结13个。
二、存在问题
尽管去年各项环保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大气方面
一是空气站点精准管控水平不高,对污染高值难以精准溯源。二是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水平低,环境管理粗放,无组织排放管控不到位。三是散煤污染治理工作有待加强。清洁取暖改造底数摸排不清,散煤复烧现象仍有发生。部分散煤经营户未通过验收,现场经营环境较差。四是工地扬尘管控有差距。在建工地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土石方作业未配备抑尘措施、工地内部道路扬尘严重等问题较为普遍。
(2)水环境方面
一是农村污水直排。二是黑臭水体治理进度慢;三是污水管网溢流频发 ;四是畜禽养殖污染突出。
(3)土壤方面方面
疑似污染地块量大面广,情况复杂,工作任务重。罗庄区作为南工重地,前期发展主要以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工业为支柱,随着退城入园、新旧动能转换等政策的实施,关闭了一大批高污染企业。因前期企业环保重视程度不足,环境治理粗犷,遗留下一大批高风险污染地块(目前统计闲置地块29个,正常使用地块28个)。这些地块需要督促土地使用权人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逐步确认是否存在污染及污染情况,一旦涉及污染后期还需修复治理,治理周期短则一年半载,长则三年五年。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1)大气方面
持续加强重点区域污染源排查管控,及时处置空气监测站点高值问题;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完成2025年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科学、合理制定减排措施,帮扶知道更多企业创建A级、B级和引领型企业。
(2)水环境方面
加强河流水质对比工作;开展水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涉水企业监管力度;落实好各项交办任务清单;协调生态补水;推进工程治污。
(3)土壤方面
成立以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区生态办、生态环境分局和街镇等部门为成员的土壤污染治理专班,印发《罗庄区土壤污染地块治理工作方案》,采取专班牵头、环保指导、国企介入、属地负责、土地熟化等措施,分类施策。专班通过会商、沟通,采取压茬推进、明确节点,协调联动、优化流程等措施,在开展调查前协调市局调取相关地块前期管理资料,协调评审机构相关专家对采样布点方案进行把关,召开正式评审会议之前协调第三方调查单位提前对接评审专家审核调查报告并根据意见进行修改,确保在正式的评审会议上能够一次通过。
在规划2025年的环境工作中,我们需要从明确的目标处罚,结合创新的想法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确保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以下是从目标、想法和措施三个方面的详细规划:
一、目标
1.空气质量提升,实现全国范围内PM2.5年均浓度较往年下降
2.水体保护,确保主要河流、湖泊水质达到或由于III类水体标准;
3.土壤修复,完成高污染企业的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与修复,减少土壤重金属污染;
4.资源节约;
5.生态系统恢复,恢复和保护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物多样性。
二、想法
1.科技驱动: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环保系统,实现环境监测、预警、治理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2.公众参与:
通过教育、宣传、激励等措施,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
3.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的投资与支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法治保障:
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境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三、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与执法:
修订与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环境标准,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使用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
3.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支持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特别是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