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罗庄区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振兴罗庄、重回千亿”目标,立足“5321”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链抓创新链,大力发展实施“翅膀工程”,以“六大攀登行动”为抓手,不断强化要素保障突出场景牵引、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赋能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2024年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科技创新战斗堡垒
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工作导向,坚持党建与科技工作双融双创、深度融合,持续擦亮“党建领航 科创未来”党建品牌。截至目前,共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11次;集中学习10余次,“讲故事、学理论”8次,交流研讨5次,党课5次;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18次,科技创新业务知识小课堂10次。开展纪律专题学习8次,专题研讨3次,转载上级权威学习解读文章60余篇。《罗庄区科技局四举措推动“强科技”落地见效》典型经验做法被人民网宣传报道,并在全区机关党的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2024年6月,区科技局党支部被中共临沂市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二)坚持科技赋能,助推全区经济“量质齐升”
通过政策带动、政企联动、“智创罗庄”、“千名干部进万企”等措施,持续开展“进园区、入企业、送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共对200余家企业进行宣传惠企政策30余次,闭环解决企业诉求40余条,持续激发科技政策赋能活力。以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创新挑战赛(临沂)为抓手,搭建起吸引人才、攻关技术、转化成果平台。截至目前,共组织走访调研企业100余家,企业提交技术需求36项,匹配对接专家165人次。
一是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健全梯次式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目前我区共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5家、高新技术企业128家,总量均比“十三五”末翻两番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投入企业132家,占比69.47%,全市第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十三五”末的41.06%提升至71.24%,提高了30.18个百分点,充分调动了全区广大企业争创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创新平台持续完善。今年罗欣药业、华盛中天、豪门铝业成功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数量全市第一,其中豪门铝业是2015年以来全市唯一一家新获批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填补我区近十三年来无成功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空白;罗欣药业获批我区首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金马汽车获批市级铝合金中试基地。全区共拥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三是产学研协调创新持续深化。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十余次,盛阳金属科技与山东建筑大学共建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成功签约;两家企业合作项目获批2024年临沂市重点研发计划(产学研合作专项)立项。成功引导40余家企业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国内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以一体化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行业壁垒,推动跨组织协同。四是科技人才队伍持续提格。聚焦落实市“1+N”人才新政,完善高层次人才需求清单,持续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力度,充分发挥飞地平台在人才引育等方面的作用。今年获批国家级人才项目2项、省级人才项目2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加速我区高端人才智力承接转化,形成了衔接有序、梯次培育的高层次人才体系。五是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目前开展“银企对接”活动20余次,争取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03亿元;一家企业获批中央引导地方资金项目200万元,技术革新成果2024年7月被《山东新闻联播》专题报道。一家企业成功申报全市首批,我区首个山东省科技股权投资项目,获批2500万元补助资金。我区科小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由2023年的4个提升至今年9个,翻了一番。豪门铝业、金马汽车、利信铝业等企业成为小米、理想、比亚迪、奇瑞等国内头部车企一级供应商。罗欣药业获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并获批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示范单位。通过多渠道转化路径,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
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虽然我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荣誉,但还存在以下不足和薄弱环节:
一是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我区没有工业类国家级高能级科创平台,仅有集中在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家中试基地,现有科技创新平台总量不大、种类不齐全、覆盖面不宽、资源共享力度不大,创新平台功能不强,为企业开展供需对接、技术服务、成果转化、解决共性难题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科技创新人才分布不均衡。从全区层面上看,中高级人才,大都集中在领军龙头企业,我区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平时只满足于订单式生产,忽略了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平台创建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从而导致中小型企业发展后劲不足,面对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科技创新后劲不足。自2015年以来,我区关停了一大批企业,其中较大企业255家,关停企业中有一大部分是高企培育的后备力量。另外,受经济形势下行影响,部分企业利润降低、营收减少,创新意愿显著下降,存在对研发不想投、不会投、不敢投的现象,缺乏对科技研发的耐心和韧劲。
三、2025年工作谋划
下一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科技工作将立足全区“53211”主导产业,围绕产业抓科技,紧盯不锈钢、铝镁、医药、战新产业等产业链、产业园区布置创新链,在平台创建、人才引进、科技资金争取等方面全力引导扶持,构建起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格局。开展“育强攀高”四大行动,科技赋能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实施创新主体培优培强行动。推动“三类企业分层精准培育”,系统划分企业为:主动创新型、被动创新型、无创新意识型,实施分类精准指导,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培育方案。重点围绕重点项目,打造全周期服务体系,厚植成果培育的项目沃土。力争2025年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复审通过率达到100%,新增8家规上企业申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实施研发费用突破行动。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财政补助,“小升高”财政补助、科技金融等普惠性政策落地见效、“应享尽享”、“免申即享”。力争2025年提报研发投入总量突破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占比达到80%以上。
三是实施“1+5+N”平台覆盖行动。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的发展,全力实施“1+5+N”平台覆盖行动。“1”即重点支持1家企业申报国家级孵化载体;“5”即以5家龙头企业为引领,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平台。“N”即多元化构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聚焦“53211”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铝基新材料、有色金属材料等开放式特色产业研究院,组织相关企业开展市重点实验室重组;建立以启迪之星为“头雁”引领,模具产业园等为“雁群”的科创联合体;推动成立“职教科创联盟”,在临沂职业学院众创空间基础上,构建鲁南技师学院、山东交通技师学院众创空间创新生态,全力打造从创新、到创业、再到产业的完整生态。
四是实施科技招商与成果转化融合行动。充分发挥蒙山沂水科创园、罗欣上海飞地、旭兴湖南飞地等市级人才飞地“筑巢引凤”作用,推动人才发展和地方经济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破解我区引智瓶颈,推动了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人才+”人才新政优势,积极引导更多的企业建设“人才飞地”,协助企业到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建设人才飞地,不断扩大科技招商“朋友圈”,引进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