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结合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要求,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措施落实,企业安全基础得到提升,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现将2020年工作情况及2021年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精准监管,夯实企业安全基础
一是盯紧企业特殊作业。投入30万元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区4家危化品生产企业和4家一般化工企业实施驻厂监管,指导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按照维修保养规定和操作规程,对设备设施、电气、仪表、管道等进行专项检修,严格危化、金属冶炼、涉氨制冷、粉尘涉爆等高危行业企业开车程序。同时,实施特殊作业报备制度。监督生产经营单位落实特殊作业及运输、装卸、拆除、建设等外包作业提前向监管部门报备,严格落实作业制度,强化防护和应急措施落实。截至目前,企业共报备特殊作业83次。
二是创新隐患治理手段。在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基础上,罗庄区应急管理局率先开展了“行业互学互查”活动,实施了“大手拉小手-联手共治”活动,由业务科室牵头,相关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行业专家参与活动。参与人员通过现场检查和专家反馈,寓学于查。目前,已完成冶金有色、铸造、粉尘涉爆、涉氨制冷等12行业共55家企业互查互学、联手共治活动,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升级”的转变,提升了同行业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三是优化监管效能。一方面,全区应急管理系统实施“一体化调度、一体化管理”,将“2+8”行业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区、街镇两个层面,划分监管重点和范围,对辖区生产经营单位逐一评定风险等级,不断优化分级分类监管措施,对135家企业由区级重点监管。另一方面,围绕企业员工素质、设备设施、现场管理、生产工艺、生产环境等,实施企业“全要素”评价,由中介机构常驻专家对企业整体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类施治,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对评价为“好”、“中”、“差”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年底前,将完成85家高危行业企业评价工作。
(二)从严执法,严惩非法违法行为
一是优化机制运行。配套全区安全生产“群众举报+村居上报、街镇吹哨、部门报到”打非治违联合整治模式,制定并运行了《罗庄区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打非“部门报到”机制》,对街镇和相关部门“吹哨”问题予以迅速响应,确保安全生产非法违法问题从严从快整治。今年以来,共办理街镇吹哨案件问题9项,取缔非法行为9处。
二是充实执法队伍。为解决安全监察执法资格短缺问题,由局长带头,带领全局22名具备行政执法证考取资格人员,全员报名、全力考证。全体报名考证人员,仅用了6天时间,全员通过了行政执法证在线学习考试。我局持证数量较之前增加169%,很大程度缓解了执法资格短缺问题。同时,组织现有执法岗位人员参加全市安全生产“大学习、大比武”活动,对监管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进行了全面学习,以比促学,执法业务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推动形成全员持证、全员执法的工作格局。
三是形成执法威慑。从严开展执法检查,开展了“春雷”、“疾风”等专项执法行动,局党组坚守底线,排除各方面压力,对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被动应付、安全条件差的企业,从严落实处罚,倒逼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截至目前,已立案75起,落实行政处罚183.4万元,警示约谈企业11家,改变了执法宽松软、讲情多的状态,严管重罚的局面初步形成。
四是延伸管控触角。为加强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监控,延伸监管触角,对正常生产和停产的生产经营单位和空置院落实施了信息化监管。以重大风险企业不低于10路、其他重点企业不低于5路、加油站不低于4路的标准,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并全部连接到区社会综合治理平台,由专人实施值守管理,逐步完善信息化监管措施。此项工作于3月上旬启动,截至目前,已完成安装连接165家、超过800路。
(三)转变理念,服务企业安全发展
一是实施专家派驻服务。针对企业安全管理专业能力不足问题,结合安全隐患的动态性,每年投入120余万元,采取专家派驻服务的模式,变以往运动式检查为现在的常驻式服务,以专业力量免费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体检”服务,从企业安全管理档案、台账到现场管理,逐车间、逐部位、逐岗位、逐环节地全面查找企业安全管理隐患问题,指导企业及时消除隐患。目前,辖区企业安全基础有了较大提升。
二是创新培训服务模式。结合疫情防控和企业安全生产需要,今年年初,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通“在线课堂”,共计11.3万余人次参与了在线直播学习,4.6万余人次参与线上讨论,实现了防疫、安全两不误,在企业复工复产这一关键环节,提高了全员安全管理和安全防范能力。去年以来,共开展各行业企业人员区级培训班30多期,组织开展“大学习、大培训、大考试”活动,25509名企业职工参加学习,考试合格率超过99%,较去年初提高了近50%。
三是实施包保企业服务。派出29名包保人员,落实8项工作职责,以点对点联系指导的方式,对1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包保服务。同时,对7家高风险企业实行1名科级干部+1名业务人员+1名专家包保模式,实施重点监管。指导企业开展风险管控、隐患治理、员工培训、警示教育等安全管理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安全生产领域突出问题。累计开展包保服务1093人次,解答企业安全生产政策咨询274项,指导企业开展风险管控、警示教育、应急演练、工作述职等专项工作1576次。
(四)强基固本,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全力开展抢险救灾。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局干部职工以身体力行、敢打硬仗的工作作风,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及时谋划、广开渠道,多方筹措防疫物资,及时、高效地为全区疫情防控和集中隔离点运行提供物资保障。累计筹措了18万只各类口罩、1万件一次性隔离衣、5台手持人体测温热像仪、2.58吨酒精、20吨消毒水、100箱84消毒液以及喷雾器、温度计、测温枪等价值1199397.51万元的防疫物资。今年的“8.14”等4场强降雨中,冲锋在前,恪尽职守,一些同志3天2夜仅休息了3小时,保障了我区防汛指令信息畅通和行洪安全。
二是不断夯实应急基础。规范了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减灾委员会运行机制,牵头重新修订了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4大类42个专项应急救援预案。理顺了灾害救援机制和工作程序,提高了新的应急管理队伍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今年防汛抢险工作得到了体现。连续两年推广了灾害民生保险,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是建设应急重点项目。建设了区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计划年底前完成区应急救援直升机停机坪建设,区级物资储备库和区应急体验馆已列入建设计划。另外,今年分别于6月24日、30日,举办了防汛抢险救援应急处置演练和全区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提高了应急救援实战水平。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安全监管能力不足。我区企业门类广、数量大,对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和专业水平要求不断提高。为开展好新划转的应急工作职能,一部分原来从事安全生产的工作人员调整到应急工作岗位,相对来说安全监管的力量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同时,应急管理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企业基础仍然不高。作为老工业区,高耗能工业企业占比高,企业工艺设备及安全设施老旧程度高;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放缓等影响,企业安全投入受限。近20万产业工人安全素质低、流动性强,安全教育培训效果难以长期保持。
三、2021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落实省、市、区工作安排部署,聚焦企业一线,强弱项、补短板,从行业专项整治、安全帮扶包保、分级分类监管、严惩非法违法等方面着手,全力防风险、除隐患、遏事故、保安全。
(一)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进安全生产“双体系”规范运行,促进双重预防体系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深度融合,加强评估和执法检查,督促企业提升“双体系”运行效果。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加快“全要素”评价,落实分类施治,持续开展“大手拉小手”行业互学互查等措施,提升企业安全基础。
(二)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分为3个专题和20个行业领域深入推进实施,集中攻坚,动态更新“两个清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通过现场推进会、“开小灶”、推广标杆企业的经验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全面运行危险化学品信息系统。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全面运行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基础上,2021年底前,全区危险化学品储存、运输、经营单位全部运行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经营全过程信息化监控。
(四)继续保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严格落实省里出台的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意见,继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高手查体、双体系标准化创建、行业协会自律、约谈警示、执法检查、评估考核等手段进行安全综合监管,严格执行四项制度,倒逼企业提高思想认识,主动落实主体责任。
(五)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建立救援队伍、专家、物资、装备等应急资源“一张图”。配套上级部署,建设涵盖应急救援、防汛抗旱、森林防火、企业安全和危化品信息系统的“一网四平台”,畅通与上级部门、区级职能单位、街镇和辖区企业的信息渠道,建设高效指挥、快速反应的信息体系。
(六)持续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县区具有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学历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人员75%的要求,不断充实安全生产执法力量,提升全区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充实防汛、防火、救灾等专业技术力量,为全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应急管理专业水平。
(七)不断加强基础应急能力建设。开展街镇“六有”和行政村(社区)“三有”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调查,建立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排查治理。建设1-2处地震监测站,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快应急管理科普基地场馆建设,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和应急自救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