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罗庄区各街镇小麦陆续开镰收割,开启夏收夏种农忙模式,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广大种植户纷纷抓住晴好天时,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抢收小麦,确保丰收的小麦颗粒归仓。
6月4日上午,我区在禇墩镇廖屯村举行了全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暨小麦机收开镰、玉米机播现场演示。市农业农村局调研员高文献,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市农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杜涛,市农业农村局副调研员高建生,区委副书记王士力,区政府副区长王晖青等领导同志进行了现场指导。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范金华就“三夏生产”进行工作安排部署;区农业机械发展中心主任黄克乐讲解了小麦秸秆还田、玉米精量播种等技术规范要点。
在机收机播演示现场,层层金黄色的麦浪铺满了希望的田野,小麦收割打捆一体机、秸秆还田粉碎机、玉米播种机轮番作业,罗庄区今年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夏收夏种工作拉开了帷幕。

在禇墩镇廖屯村的麦田演示区,记者看到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田野里机声隆隆,六、七台大型小麦收割打捆一体机、秸秆粉碎还田机和玉米播种机在金灿灿的麦浪间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从收割、打茬、耕地、播种,所有工序一气呵成。
早上还是地里的麦,中午就成了袋里的粮,过去延绵十几天的“麦收持久战”,现在不到半天就颗粒归仓,农业机械化改写着“麦收时间”。自今年年初我区启动了“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全区农机事业和种植业户们迎来了新的春天。

“过去,一听说割麦子,头皮发麻,一亩地累的要死要活的,至少也要三、四天,现在可好了,一亩地不用半个小时就收割完了,还是机械化好呀。”曾经饱受麦收之苦的廖坤举感慨道。看到刚刚收获的一颗颗饱实的麦粒,种植户廖坤举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承包的10多亩麦地不到半天时间就全部收割完毕。
据了解,今年我区共种植小麦15万亩,预计产量6.2万吨;玉米播种面积预计12.5万亩,水稻种植2.5万亩。在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中,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机化工作,共争取上级农机补贴资金500万元,扎实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基本实现了全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将实现百分之百的机收和播种,既提高小麦收获及玉米播种的效率,也免去了农户们在田间顶着烈日劳作的辛苦。
机械化“动力”足,合作社“挑大梁”
我区农机部门依托荣欣农机合作社、学飞农机合作社等开展的“互联网+农机”作业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起服务平台,利用GPS定位系统、开发手机APP客户端和农机手手机联网,建立起覆盖大田托管半径内的作业智能监控平台,通过平台对大田托管全程作业进行适时监控,为农民提供从农机耕作、种子、农药、化肥、农技、烘干、储藏、加工、仓储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服务,成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彻底打通争创“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的“最后一公里”,我区还依托册山街道民富农机合作社、沂堂鑫泽农机合作社,褚墩丰太农机合作社、临沂罗庄华益种植合作社等近十家合作社,对粮食烘干机实行优先补贴、敞开补贴政策,引进多台大型农作物烘干机设备,填补了我区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中无大型农作物烘干机械设备的空白,建成了鲁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粮食烘干贮藏加工基地,日烘干能力达300吨,使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实现耕、种、收、植保、烘干、秸秆处理的全程机械化。(付媛 陈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