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全国总社工作要求,立足我省农村实际,进一步发挥供销社系统优势,有效提振农村消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加快打造农资流通服务主渠道、农业强省建设生力军、农村商品市场“国家队”,开创现代化山东供销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细化落实全省供销社“五代会”部署,围绕深化推动“五大发展”、巩固提升“三件大事”,聚焦融入和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精准发力,加快建设以县域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居为基础的供销社现代商贸流通服务网络,推动多网融合、功能叠加、互相赋能,有效打通农村流通堵点,畅通城乡要素资源流动,形成全省供销系统商贸流通“一张网”,持续为山东供销现代化注入流通新动能。
工作中做到:坚持龙头引领、示范带动,做强省级龙头企业,壮大市县商贸流通企业集群,聚焦主责主业优化结构、创新模式,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区分不同发展层次,分类推进商贸流通服务网络建设,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畅通农产品、再生资源上行和农资、日用消费品下行双向流通;坚持上下协调、同向发力,深化跨层级联合合作,加强资本、业务等多样化联结,完善联农带农和利益共享机制,着力构建全省系统一体联动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化运作,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推动系统资源与开放市场精准对接,加速传统供销网络与现代经营理念融合,实现供销社现代化与粮食安全、保供稳价、农民增收同频共振。
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建成上下贯通、城乡联结、对接产销、高效顺畅的供销社农村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50%以上的涉农县(市、区)构建起“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的供销现代商贸流通服务网络,经营服务网点基本实现涉农乡镇和中心村全覆盖,专业化、规范化、绿色化、数智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巩固基层服务网络,加快打造农资流通服务主渠道
1. 完善组织运营体系。支持省社农服集团做大做强,加强联合合作,加快服务方式转型,力争2027年营业收入达到40亿元、销售农资超过150万吨,成为全省农资流通行业龙头。推进“省域龙头+区域平台+县域网络”组织运营体系建设,做强区域运营平台,推进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引领全省系统基本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一体贯通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整合资源新建或重组具有控制力的县级供销社农资企业15家,总数达到100家,进一步夯实农资流通服务载体。
2. 提升保供稳价能力。落实总社“116”工程部署,按照省、市规划要求,完善“5+5+N”布局,新增农资仓储能力30万吨、达到110万吨。聚焦服务保障全国产粮大县和粮食播种面积较大的县,新建或改造提升标准化县域农资配送中心40个,总数达到90个以上。高标准完成国家级、省级化肥商业储备任务,扎实做好农资储备、调运,确保供销社系统农资供应量足、质优、价稳,为全省粮食安全构筑坚强保障。
3. 拓展农资供应服务链条。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等模式,依托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用好为农服务中心等资源,支持各级农资流通企业延伸链条、嫁接资源,带动渠道下沉、服务下沉,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从单一“卖农资”向“卖服务”“卖方案”“卖标准”的综合性农资服务商转型,不断提升农资市场占有率。
4. 优化农资供应结构。深化与上游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实施“绿色农资”升级行动,积极推动绿色新型肥药、减量增效良技良法和以生物固氮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为绿色农业、质量农业赋能,抢占转型发展先机。
(二)构建应急保供网络,加快成为农村商品市场“国家队”
1. 完善全省系统应急保障体系。加快山东供销智能仓配和应急保障基地建设,积极融入市、县应急保供体系,全省系统区域性应急保障基地和县级应急保供中心发展到30处以上。推广“龙头企业+大仓基地+县域网络”模式,进一步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筛选重要生产生活物资品类纳入“大仓”商业储备,激活人流、车流、货流,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提高平时经营、应急保供战略支撑能力。
2. 提升农产品产销对接能力。依托省社供应链集团、农产品公司和市、县供销社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批市场、农贸市场等建设改造,办好“年货节”“供销大集”“农展会”等活动,畅通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实施供销社系统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工程,累计新建或改造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基地10个、县域冷链物流中心50个、产地冷链中心30个以上,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田头保鲜仓,全省系统冷库库容达到100万吨,形成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销售一体化服务体系。
3. 推动日用品下行提速。依托省社供应链集团整合系统内外资源,拓展日用消费品下行网络广度和深度,开发更多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优化农村商品供应结构,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深度参与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到2027年底,具备快递收发功能的县、乡、村网点分别达到30个、170个和1600个,进一步推动网络延伸、服务下沉。
(三)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塑造循环经济增长点
1. 加快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家“两新”行动,鼓励支持各级供销社因地制宜落实全国总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815”工程任务,改造或建设标准化绿色分拣中心40个、回收站点800个以上。重点推动4个市、20个县(市、区)供销社以“1+1+N+M”模式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示范带动全省系统扩面提质。
2. 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业务。做实省社再生资源开发公司业务,加强与市、县再生资源企业合作,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业废弃物、农林固体废弃物、“新三样”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业务。鼓励系统商贸流通企业、再生资源企业与上游生产商、销售商合作,通过“以旧换新”等方式,开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品种逆向物流体系建设。
3. 创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上行网络与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资网络有效衔接,推动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探索“互联网+再生资源”“以车代库”等新型回收模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四)推动县域流通网络提质扩面,促进流通产业聚合发展
1. 培育壮大县域商贸流通龙头企业。支持省供销集团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直属企业做强做优、健康发展,培育省级商贸流通骨干企业。深化实施“龙头企业+”模式,带动各市、县供销社至少培育1家有控制力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全省系统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商贸流通企业达到60家,其中过5亿元的10家、过10亿元的5家,加快构建社有企业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建立全省系统商贸流通重点企业名录库,择优遴选入库并开展跟踪服务。
2. 全面实施县域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行动。加快推动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全省系统新建和改造提升县域综合集配中心15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00个、乡村综合服务社200个,总数分别达到60个、500个、1900个以上,有效整合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冷链物流和寄递物流等服务功能,赋能系统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供销社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3. 着力提升供应链韧性。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支持深化上下游合作,提升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构建稳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生态,带动全省系统农村商贸流通产业链聚合发展。推动枣庄贵诚、莱芜赢都、滕州三兴、梁山水泊、邹平经合联等县域龙头经营模式迭代,形成区域性商贸流通枢纽支撑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1. 搭建信息化平台。支持省供销集团牵头建设覆盖全省系统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运用AI、6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级供销社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等业务数据,实现“大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
2. 加快智慧化与新技术应用。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开展设施设备智能化改造,推广标准化物流器具,打造智慧仓配及多式联运创新场景。鼓励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与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拓展即时零售、订单生产、网订店送等新模式,提升供应链数智化水平。
3. 强化线上线下融合。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发展县域电商直播,推动商贸流通与“三农”、文旅等产业融合,构建新型消费场景,让更多“土特产”从初级农产品变为高品质“网红”商品,培育一批供销社畅销“爆品”,推动供销社商贸流通服务转型升级。
三、推进措施
(一)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对照全国总社“116”“815”“612”工程和全省供销社“五代会”部署要求,紧扣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找准切入口,因地制宜抓实工作载体,深度融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二)实施龙头带动。充分发挥社有企业在农村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抓实抓牢龙头企业培育,举全省系统之力推动商贸流通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整合政策资金。做实合作发展基金,加大对农村现代商贸流通网络建设的支持力度,谋划实施一批商贸流通好项目大项目。强化工作协调,以项目为牵引,积极争取税费减免和财政资金、超长期特别国债、政府专项债等政策支持。
(四)深化联合合作。发挥省社供应链集团、农服集团、农产品公司等支撑作用,打造供销供应链采购联盟,持续优化供应链效率。优化社有资本布局,鼓励跨层级产权、资本及业务联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系统为农服务能力提升。
(五)加强品牌建设。持续实施“鲁供”品牌培树创优工程,提高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挖掘各地农特产品等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供销社公共品牌和供销电商“名牌”,不断提升品牌化运营价值。